联系方式 Contact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玉佳路89号积旺创业园10号厂房

电话:021-67892022

传真:021-67892022

销售负责:徐 先生

手机号码:13651715707

邮件:terryxu@by-food.com

搜索 Search
你的位置:首页 >

[大豆食品和人类健康]食育——迫在眉睫的全民必修课

来源:中国豆制品网      2005/12/27 9:33:53      点击: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 李里特 

    □饮食行为教育,即“食育”,就是让人们在无数的选择和诱惑面前,科学合理地选择自己的生命基础———日常膳食。

   □从某种意义讲,食育的意义已经不亚于智育、体育,它不仅关系到国民的生命健康,关系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资源的合理利用,也关系到本国农业的出路。
  □食育不能仅理解为知识的教育,不能仅满足于营养成分的宣传。
因为即使营养学家,也很少有人能坚持做到每天按营养成分表计算配餐。通过许多“吃”的实践,使人们把对健康有益的食谱和摄食方式,变成自己的嗜好习惯,而最有效的做法是重视幼儿的习惯养成。
  □中华民族数千年形成的营养合理、丰富多彩、天人合一的食文
化,今天没有任何由“邯郸学步”,向游牧文化的西餐文化转变,因为一些膳食西化的倾向,已经损害了国民的健康和本国农业的发展。

    民以食为天食事不简单
  吃饭、摄取食物是人的本能,似乎吃是不学自通的本事。可是,由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吃饭已经不再只是填饱肚子那么简单。因为饮食不良习惯引起的生活方式病问题、饮食安全问题、食品传统与文化的继承问题、文化冲突引起的农业贸易摩擦问题等等,
都使得许多有识者思考“食事求是”的问题。“食育”(eatingeducation)———饮食行为教育,开始受到关注,甚至提出把它和德育、智育、体育并列,作为青少年成长的一个重要教育内容。

   虽然,为了国民饮食的健康,许多国家设立了营养士制度,培养大批营养管理人才,普及营养知识,管理餐饮业的卫生营养,可是这并不能代替对每个人的“食育”教育。正如建立了运动场和运动设施,却不能代替体育教育一样。

   国际上已经有学者开始对食育的内容和实施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食育的基本概念。有的国家甚至准备对食育的实施进行立法。

  简单地说,食育就是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教育。在没有食育的概念以前,就一直存在着食育,那就是由每个人母亲开始的饮食习惯的培养。母亲做的饭菜,几乎对每一个人都是终生偏好的口味,成为影响一生饮食习惯的餐饮内容。可是,单纯这样形成的习惯,在今天遇到了种种问题和挑战。

   “食育”迫在眉睫
  近代人类的饮食状况和结构,由饥饿时代迅速跨入饱食时代。数万年人类在饥饿条件下形成的摄食经验,继续在饱食时代实践,必然造成了今天的生活方式疾病迅速蔓延:糖尿病、肥胖症、高发的心血管疾病、过敏体质、癌症等,越来越多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另外,食品工业化、商业化的迅猛发展,使得营销大战、广告泛滥,现代化工技术、感官设计,使得食品形色味的诱惑越来越多。许多儿童、青少年往往成为厂家营销战争的俘虏,甚至一些被称为“垃圾食品”的新型食品,影响了许多孩子的饮食习惯,从小就开始摧残他们年轻的生命。

   农产品国际贸易竞争的日趋激烈,也加剧了食品文化之间的冲突,每个国家都必须正视自己国民的饮食消费动向。消费市场倾向关系到国家命脉的农业发展。

   食品安全问题目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食品安全的教育,不再是专业人士独有的课程,它已经成为每一个人为自己的生存和提高生命质量所必须接受的教育。

   因此,从某种意义讲,食育的意义已经不亚于智育、体育,它不仅关系到国民的生命健康,关系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资源的合理利用,也关系到本国农业的出路。我国近期的营养调查结果再次向人们呼唤:有必要重视食育的问题。

  食育的基本内容是:以科学的营养知识,适合本国国情的先进文化,通过各种形式,让国民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基本理念是:使每个人通过愉快、简单的教育,把健康科学的饮食方式,变成自己终生的嗜好习惯。

   因此,食育不仅仅是通常所说的营养知识普及,而是通过许多吃的实践,使每个人形成对健康美味的牢固印象,使人们把良好的饮食习惯,对健康有益的食谱和摄食方式,变成自己的嗜好习惯,自觉地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例如,许多人虽然有正确的营养知识,但往往抵制不住偏食、饱食的诱惑,结果并没有避开生活方式病的危害。这与抽烟嗜好一样,一旦养成了嗜烟的习惯,即使明白吸烟的危害,也很难戒掉恶习。

  食育的做法是每个人都要通过食育的活动,给自己留下一系列健康美味的记忆。例如:咖啡、茶、酒等嗜好食品,有的人非常喜欢,这就是已经在一些场合,对这些东西形成了愉快的记忆;还有许多人,包括儿童,因为并没有这方面愉快的记忆,就不会喜欢,甚至会厌恶。实际上许多有益于健康的食品,如豆腐、粗粮、蔬菜等,都需要通过愉快的记忆,使人们形成对它牢固嗜好。食品和药品不同,只要没有病,多数人是不会像吃药那样,按所谓健康食谱吃自己并不太喜欢的东西的,至少很难坚持。

   因此,食育不是枯燥的知识学习,而是满足身心需要的愉快实践。食育必须吸收现代预防医学的一系列成果,通过对人们日常食生活营养的分析、改进,让人们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食育当然还要体现人类与自然和谐的原则,让人们的饮食不仅有益于自身的健康,也有利于国家农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有利于人类与整个地球的和谐。

   食育应当是全民的教育,但有效的食育应该从儿童、婴幼儿开始,甚至包括教育未来的母亲懂得正确的孕期营养和育儿知识。

    知识教育与文化传承
  食育的实施不仅有营养食品科学知识的普及,还包括食文化的传承,主要包括以下4方面的内容。

  生命与营养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处在饥饿时代的人们,“吃饱、吃好”是本能的需求,但是一旦可以饱食终日,美味易得,仅靠感觉往往会“为嘴伤身”。通过食育就是让人们在无数的选择和诱惑面前,科学合理地选择自己的生命基础———日常膳食。由于食育是全民的教育,深入研究的同时,更要注意有效的普及营养知识的方法。我国由于营养士制度的滞后和教育体系的缺失,更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建立营养知识传播普及的有效渠道,遏制恶意、不实食品广告的危害。
   良好饮食习惯的灌输培养食育不能仅理解为知识的教育,不能仅满足于营养成分的宣传。因为即使营养学家,也很少有人能坚持做到每天按营养成分表计算配餐。通过各种教育途径,使全体国民养成优良的饮食习惯是食育的基本内容,而最有效的做法是重视幼儿的习惯养成。这些习惯包括有利于全面平衡营养摄取的食谱记忆。最主要的是让儿童把对味觉的美好记忆与科学合理的食谱统一起来,把愉快的体味经验和健康的食品融为一体。实际上,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的膳食嗜好,而这些嗜好大多数都与环境的影响,尤其是与家庭、父母的影响有关。

   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和谐的教育饮食是人类最基本,最永久的消费活动,饥饿时代人类活动的最大目标,就是获取足够的食物。现代科学技术的发达,使人类在短短半个多世纪,史无前例地实现了食物的极大丰富,然而,人类味觉的进化显然没有同步跟进地那么快。以至于旧的习惯、固有的癖好、心理和生理的惯性,使得许多人对饮食消费纵欲失控,引起了深刻的社会问题。这种被称为生活方式疾病(肥胖、心血管病、过敏体质、肿瘤、糖尿病等等)除了威胁人类健康外,也危害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对食品过于精细、奢侈、豪华的追求,在经济上也许不成问题,然而毕竟大大增加了自然环境的负担。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为了利润,迎合和引导更多、更奢侈的食物消费。为此,必然要加速扩大食物生产,于是化肥、农药、灌溉、机械动力消耗等对自然的破坏和负担日益严重,这些不仅对人类的食物安全带来危机,甚至危及人类的可持续生存。

    应当指出的是,这种穷奢极欲、饕餮暴食的食习在我国更值得警惕。凡有国外生活经验的人都会发现,中国的宴会排场、餐桌浪费远远大于许多发达国家。可是,我们的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等远非用之不尽,甚至已显露耗竭迹象。因此,古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食育名言,更需要今人的深思和坚持。提倡科学合理的膳食方式,避防辐射服免奢侈浪费才能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

    弘扬传统食文化
  食文化不仅表现在烹调方法、用餐方式、餐桌、餐具上,更无形地支配着人们的食物结构,深刻地影响着食物的消费倾向,农业生产结构和市场,因此关系到国民的生命健康和国家的命运。因此,无论古今,各国家、各民族为了维护本国利益或本民族的凝聚力,都十分重视本民族的文化,尤其是食文化。

   现代,当贸易全球化对各国农业和食物生产带来严重影响时,食文化成为保护本国食物生产和安全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消费者由于近代技术落后的影响,对中华文化产生自卑,对中华传统食品的自信似乎动摇,不仅影响了博大精深的中华食文化的弘扬,更影响了我国食品产业的发展,甚至扭曲了原本健康的东方饮食习惯。例如,不少人把欧美作为样板,提出要按照西方人的食物消费。岂不知,游牧饮食文化的欧美国家,并非发达了才以动物性食品为主,他们自古以来的游牧生活方式,历来就以动物性食品为主食,我国的游牧民族也一样。

   实际上早在50多年前,美国就对动物性食品给健康带来的危害引起警惕,尤其是近年,西方营养学家可以说对动物性食品的危害痛心疾首,甚至唤起民众推崇东方食品。中国的自然环境、人口状况和农牧业结构与民族的食文化深深地融合在一起。中华民族数千年形成的营养合理、丰富多彩、天人合一的食文化,今天没有任何理由“邯郸学步”,向游牧文化的西餐文化转变,因为一些膳食西化的倾向,已经损害了国民的健康和本国农业的发展。

    世界各民族的竞争不仅是技术经济的竞争,更是文化的竞争。文化同样对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发达国家才把以食文化为重要内容的食育当成一个重要战略,通过弘扬民族文化,强化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环境和消费氛围,振兴本国农业和食品产业。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十六大报告)。食育的重点之一就是食文化的教育。为此,首先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中华食文化的历史、现状和内涵,系统调查、抢救、分析和开发我国各地传统食品。弘扬传统绝不是保守旧有的东西,弘扬意味着研究、发掘、保护传统中优秀的、合理的内容,淘汰和纠正不合理的部分,积极吸收、融合外来先进的、科学的东西,创造有利于本国、本民族发展的文化,当然也意味着对人类的文化进步有更大贡献。


    由于食育是良好习惯养成的教育,食文化的教育自然不能只是历史、考古、民俗等知识的传达,最有效、最根本的方法是,家庭、餐饮业或食品企业,通过提供的食品、餐饮形式、环境气氛等,潜移默化影响消费者,使国民把吃饭也当成一种自然自觉、舒适享受的文化生活。随着家庭厨房功能的减弱,餐饮业对食育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在餐饮企业经营者和厨师中强化传统食文化的教育十分必要。

   中国食文化博大精深,有“五谷为养”的蒸煮文化,有“医食同源”的食疗保健文化,还有面食文化、米食文化、豆腐文化、粥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等。通过食育,弘扬这些人类食文化的宝贵遗产,不仅是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增强民族身体素质的迫切需要,是发展我国农业、食品产业的迫切需要,也对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民以食为天,食育应当和德育、智育、体育一样得到充分的关注。